行業資訊
發布時間:2024-01-25 15:31 閱讀量:1915
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顯示,2022年我國公路貨運市場規模在5萬億元左右,其中,數字貨運整體市場規模約為7000億元,市場滲透率約為15%。
作為物流新業態和數字經濟在物流行業的典型代表,網絡貨運受益于公路貨運市場和數字貨運市場發展紅利,三年多來整體規模持續擴張,資源整合的能力進一步提升。
01
歷年網絡貨運經營報告
2020年全年
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,全國共有約815家網絡貨運平臺企業,但該年度官方并未發布相關統計數據,因此無法獲取關于運力、駕駛員和訂單等相關的具體數據。
2021上半年
截至2021年6月30日,全國共有1299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,整合社會零散運力293萬輛,占全國營運貨車保有量的26.4%,這意味著網絡貨運企業對于社會運力的整合具有重要影響力。
此外,這些企業還整合了駕駛員304.7萬人,占全國貨車駕駛員總規模的20.2%,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,表明網絡貨運企業在駕駛員資源方面也有一定的掌控力。
在過去的月份里,這些企業共完成了2834.3萬單運單,環比增長46.6%,這一數據反映了網絡貨運企業的業務規模正在不斷擴大。
2021年全年
截止2021年12月31日,全國共有1968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,這些企業整合了社會零散運力,共計360萬輛、駕駛員390萬人。這些企業全年完成了運單量6912萬單,這一數字是2020年的3.9倍。
2022上半年
截至2022年6月30日,全國共有2268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,整合了社會零散運力515.6萬輛,并整合了駕駛員462.3萬人。在上半年期間,這些網絡貨運企業共上傳了4291萬運單,同比增長了51.4%。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網絡貨運行業的快速發展,以及其對物流運輸的積極貢獻。
2022第三季度
截至2022年9月底,全國共有2382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,整合社會零散運力549.3萬輛,整合駕駛員496.9萬人。第三季度,全國網絡貨運企業共上傳運單2275.0萬單,同比增長37.2%。
2023第一季度
根據交通運輸部網絡貨運信息交互系統的統計數據,截至2023年3月底,全國共有2649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。這些企業整合了社會零散運力,共計641.3萬輛,同時也整合了551.6萬名駕駛員。在第一季度,這些企業共上傳了3013.5萬份運單,同比增長了35.6%。這一數據表明,物流供需正在加快恢復,運行情況呈現出向好的趨勢,基礎也得到了有效的鞏固。
2023第三季度
截至2023年9月底,全國共有2937家網絡貨運企業(含分公司),整合社會零散運力728.8萬輛,整合駕駛員602.6萬人。第三季度共上傳運單2747.0萬單,同比增長16.8%。
02
從規模到規范,從成長到成熟
雖然《暫行辦法》是2020年1月1日起實施的,但是網絡貨運的發源可以追溯到2014年“互聯網+”概念的盛行以及物流業涌現出數以百計的車貨匹配平臺;若按“無車承運人”試點啟動的2016年10月算起,網絡貨運也已走過了7年的歷程。
經過多年的發展,網絡貨運正從“成長期”步入“成熟期”,行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升。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,一方面隨著網絡貨運相關制度的不斷出臺,主管部門對網絡貨運的基本概念更加明確,監管會趨于嚴格,利用政策紅利不規范經營,甚至靠信息化手段包裝的“偽平臺”將逐漸失去生存空間。另一方面,由于真正的網絡貨運平臺需要連續性的研發費用投入,如果平臺依靠技術外包,則成本高、反應速度慢,核心價值得不到市場認可,這部分企業也會逐漸淘汰出局。
03
新規呼之欲出,打法需要改變
據知情人士透露,經歷了一次延期的《暫行辦法》,正在緊鑼密鼓修訂中。按照兩年多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《關于征集<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>修訂意見建議的通知》,擬涉及“進一步健全退出機制、完善監管制度、研究撮合型平臺備案管理”。這表明行業主管部門注意到行業中存在的良莠不齊,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,傳遞出強化網絡貨運監管的信號。
若按照這個調整方向,《暫行辦法》修訂后,一方面,網絡貨運行業隊伍或迎來大變革,畢竟2800多家企業讓這個賽道過于擁擠,不利于行業資源的高效整合;另一方面,隨著監管更加嚴格,對平臺的合規經營提出更高要求,撮合型平臺或面臨更大的監管壓力。
事實上,綜觀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行業發展規劃以及政策來看,網絡貨運經營合規化發展已是共識,以“政策+開票”為主流盈利模式的平臺企業注定走不遠。這意味著依靠稅務合規衍生的稅差盈利模式成為過去式,憑借網絡貨運資質賺取托運方服務費與司機傭金的,享受政策紅利的發展之路的網絡貨運平臺企業,要不想出局,必須改變打法。
這要求網絡貨運平臺企業,在合規的前提下,順應數字化大趨勢,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,找準發展定位,切實在信息化水平、運營管理水平和個性化服務上下功夫,對供應鏈進行優化,讓物流全流程可控穩定,高效簡單。
稅務、網絡貨運地方支持政策差異性、網絡貨運與交易撮合平臺界定等問題,從無車承運人試點時期一直存在,并延續至網絡貨運時代,卻遲遲沒有得到有效解決。相信隨著《暫行辦法》的修訂以及相關政策的完善,網絡貨運必將步入良幣驅除劣幣的良性發展之路。
來源:網絡